第140章 开机仪式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第140章 开机仪式
  保姆车在江原道一片稍显荒芜的临时片场边缘停稳。
  姜在勋抱着两瓶裹在环保袋里的飞天茅台推门下车。
  踩在铺满碎石砂土的地面上。
  放眼望去。
  几顶大型军用迷彩帐篷充当了临时化妆间和道具仓库。
  一辆改装的餐车冒着热气。
  工作人员穿梭往来,布设灯具轨道,调整一台固定在小型吊臂上的摄像机位置。
  背景是临时搭建的一片模拟加德满都街区的布景。
  墙上贴满了尼泊尔文的招牌和褪色海报。
  姜在勋抱着袋子快步穿过这片略显喧嚣的背景区域。
  不时有认识的工作人员停下手中活计笑着点头打招呼:
  “来了,在勋!”
  “早啊。”
  姜在勋匆匆点头回应:
  “嗯,辛苦了!”
  “刚到!”
  “……”
  帐篷区的尽头。
  最大的一顶军用帐篷敞开着门帘。
  几张临时折迭桌拼成的“导演工作台”后。
  李石勋导演一只手插在工装外套口袋里。
  另一只手指着桌面上摊开的大幅分镜手稿和实地勘测图。
  眉头习惯性地拧着,嘴唇快速地开合,在交代着什么。
  旁边一个助理正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。
  姜在勋抱着袋子掀起门帘的气流和李石勋导演的声音一起涌了出来:
  “…… c4这个点,风力数据模拟比预想的要弱,实际冰裂缝区的侧风会更刁钻!威亚牵引点得提前标记好,到时候靠人工拉根本稳不住……”
  李石勋导演说完一段。
  似乎感觉到了门口的动静。
  抬起头。
  目光穿过帐篷口的光线。
  落在了抱着袋子、身形挺直的姜在勋身上。
  黄政民也顺着李导的目光转过了头。
  当他看到姜在勋怀里那个环保袋熟悉又鼓囊的形状时。
  那张被高原风吹砺得越发深刻的脸上瞬间像被投进石子的水面。
  漾开一个毫不掩饰、露出白牙的灿烂笑容:
  “哟!”
  黄政民朝姜在勋招了招手:
  “杵门口喝西北风呢?滚进来!”
  语气带着特有的粗粝。
  却是满满的亲切。
  姜在勋快步走进去,规规矩矩地鞠躬问好:
  “导演 nim,老师。”
  李石勋导演笑着点点头。
  算是对姜在勋归队的回应,随即又把注意力放回手中的图纸和搭建细节上。
  黄政民则是一把将环保袋取过来。
  也不管周围还有助理和导演在场。
  动作麻利地打开盒子往里瞧——
  两瓶经典的乳白瓷瓶、红色飘带印着“飞天”商标的茅台。
  黄政民脸上笑意更盛。
  在姜在勋胳膊上不轻不重地拍了一巴掌。
  下巴朝帐篷外的方向随意抬了抬,眼神示意姜在勋跟上。
  自己则抱着那袋宝贵的“军火”,迈开步子就率先往外走。
  姜在勋迈步紧跟在黄政民身后,无声地走出这片被图纸、模型和导演指令填满的空间。
  门帘落下。
  隔绝了帐篷内的讨论声。
  外面临时片场的冷冽空气裹挟着砂尘扑面而来。
  “票房的事,大元跟我说了。”
  黄政民的声音很平静。
  没什么安慰,也没什么责备。
  像是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。
  “嗯。”
  姜在勋垂眼应了一声。
  “心里不痛快?”
  黄政民又问。
  姜在勋沉默了一秒,才低声道:
  “有点……空落落的。感觉自己劲儿没使对地方。”
  黄政民没立刻接话,脚步停在临时搭建的、画着褪色尼泊尔广告的木墙布景旁。
  他转过头,目光落在徒弟脸上——
  那里除了风霜刮出的印痕,还有一层掩不住的、属于年轻人的挫败感。
  “你姜在勋是挑本子眼光独到,还能能未卜先知它拍出来什么样?”
  黄政民的反问让姜在勋愣了神。
  还没等他说什么,只闻黄政民继续道:
  “演员是职业,不是圣人。”
  “是人,就得吃饭,就得养家糊口,就得在圈子里活下去。”
  “接戏,有你想演的,也有你不得不演的。”
  “有时候是还人情,有时候是帮朋友,有时候……纯粹就是片酬开到了你无法拒绝的位置。”
  黄政民掏出烟盒,磕出一根点上。
  “让步是难免的。这圈子就这么转的。”
  烟雾顺着山风飘散开来。
  “关键在于,你让了这一步之后……”
  他夹着烟的手虚虚地点了点姜在勋的心口位置:
  “能不能把你该做的、能做的,把那份‘戏’,给它做扎实了。”
  “船破不破,风浪大不大,不由你定。但舵在你手里。能不能把这条破船,开出你自己的航线,哪怕就开出那么一小段像样的路,这,是你的事。”
  “你跟我说说,《露水红颜》那条船,你掌住自己的舵了吗?该你使的劲儿,使到了没有?”
  山风呼啸着卷过空旷的片场,吹得人脸颊生疼。
  远处传来施工的敲打声。
  姜在勋脑子里那些关于票房数字的冰冷、观众吐槽的喧嚣、宣传期疲惫的混沌……
  似乎都被这凛冽的山风吹散了一些。
  他想起自己对着华夏媒体一遍遍剖析徐承勋时的认真,想起在综艺棚里努力配合制造效果时的投入,想起路演时面对质疑依然诚恳回应的态度。
  船是破的。
  风浪是大的。
  结局是惨淡的。
  但……
  “该做的,我做了。”
  姜在勋的声音不高,却格外很清晰。
  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坦然。
  “能做的,我尽力了。”
  黄政民盯着他看了几秒。
  然后。
  那张被岁月和风霜刻画得棱角分明的脸上,缓缓地、缓缓地,拉开了一个极其短促、却无比真实的弧度。
  抬起没拿烟的那只手,重重地拍在姜在勋的肩膀上。
  力道沉实。
  带着山风也吹不散的暖意。
  “能做到问心无愧,那就行了。”
  姜在勋站在冷风里看着老师烟雾缭绕中显得格外沧桑又睿智的侧脸。
  心里那点残留的不服气和好奇心冒了出来,忍不住问道:
  “那老师您演过……呃……那种……公认的烂片吗?”
  黄政民夹烟的手指顿在半空。
  他缓缓转过头,眯起眼睛,隔着烟雾看向姜在勋。
  嘴角似乎向上牵动了一下。
  然后咧开嘴。
  露出一个无比灿烂、甚至带着点孩子气的得意笑容。
  “没有。”
  黄政民笑得坦荡又欠揍:
  “一部都没有。”
  姜在勋:“……”
  他看着老师那张在烟雾里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脸,刚刚被拍实、沉下去的那点复杂情绪,瞬间被这理直气壮、堪称厚脸皮的“凡尔赛”给冲得七零八落。
  姜在勋张了张嘴,最终只是抬手抹了把脸,把哭笑不得的表情硬生生压了回去。
  行吧。
  这安慰……
  够硬核。
  ……
  三天后。
  十一月十九日。
  江原道的风刮得越发凛冽。
  临时片场中央的空地上。
  一张覆盖着红布的长条案桌被摆放端正。
  案桌中央。
  硕大的猪头祭品端端正正地摆着。
  嘴里叼着象征吉祥的松枝。
  周围铺着红纸。
  摆着几盘象征意义的米糕和水果。
  案桌前方还额外设了一个小小的土石堆。
  插着几根粗制的香。
  供奉着这一方山野的神灵。
  ——这是《喜马拉雅》剧组的开机仪式。
  几台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已经架好了设备。
  在警戒线外调整着角度。
  场务们还在最后检查摆放的位置。
  吆喝着调整案桌的角度。
  确保红布铺得平整。
  姜在勋刚把一摞捆扎好的松枝搬到案桌旁放下。
  直起腰。
  目光习惯性地扫过略显嘈杂的仪式现场。
  就在他视线掠过警戒线外那群架着长枪短炮的媒体区域时。
  动作猛地顿住。
  人群缝隙间。
  一个穿着米白色长款羊绒大衣的身影静静地立在那里。
  山风卷起她柔顺的长发。
  她微微侧着头。
  正和身边一位挂着工作牌的剧组人员低声交谈着什么。
  林允儿?!
  她怎么会在这里?
  姜在勋的动作定格在弯腰起身的姿势,视线像被无形的线牵引,牢牢锁在那个米白色的身影上。
  警戒线外攒动的人头和架起的摄像机仿佛瞬间模糊成背景噪点。
  只剩下她站在初冬凛冽山风里的清晰轮廓。
  就在这时。
  警戒线外那个正与工作人员低声交谈的身影似乎心有所感。
  微微偏过头。
  目光精准地越过人群。
  穿越喧嚣。
  笔直地落到了姜在勋身上。
  四目相对。
  林允儿那双清亮的眸子里瞬间漾出暖阳初融般的笑意。
  山野间清冷凛冽的风,仿佛都在她这个笑容里奇异地染上了一点春日般的微光。
  周遭那片为开机仪式而喧嚣忙碌的灰扑扑背景,甚至远处光秃秃的山峦,都因为这瞬间的笑容而显得……没那么萧索僵硬了。
  姜在勋几乎是下意识地就朝她那边挤过去。
  脚步有些急。
  带翻了旁边一个小道具箱。
  好在里面只是些备用麻绳。
  “你怎么来了?”
  他站定在林允儿面前两步之遥的位置。
  随着距离拉近。
  她大衣上沾染的山林冷香混着一点熟悉的蜜桃尾调扑鼻而来。
  林允儿微微歪了下头。
  语气带着点理所当然的狡黠:
  “参演作品的剧组开机仪式,我来参加……有问题吗?”
  姜在勋:“……”
  这问题大了去了!
  剧本围读、演员排练、前期走戏……
  他从未在任何环节见过林允儿的身影。
  也没听导演或者制片人提过会有她加入。
  “你演谁?”姜在勋忍不住追问。
  “你猜?”
  林允儿的眼睛弯得像月牙。
  声音带着点促狭的笑意。
  姜在勋被她这突如其来的眼神弄得一愣。
  脑子里电光火石间闪过一个念头!
  黄政民饰演的队长严弘吉。
  自己饰演的登山家朴武宅。
  这两个核心角色的妻子,在剧本里都是戏份极少的背景板角色。
  属于特邀客串。
  几乎不参与前期围读排练。
  只在需要拍摄时才会进组。
  镜头不多。
  但情感分量很重。
  是支撑角色信念的重要锚点。
  这完全符合林允儿目前的行程状况!
  那么……
  她演谁。
  答案呼之欲出!
  林允儿看着姜在勋那副恍然大悟又惊愕的表情,眼中漾出的笑意更盛:
  “猜对了,朴武宅先生,未来还请多多指教哦。”
  “……”
  这疑惑非但没解,反而更深了。
  《喜马拉雅》是什么项目?
  是李石勋导演继《舞后》之后磨剑三年的野心之作!
  是黄政民这块忠武路金字招牌与cj深度绑定、倾力打造的文化名片!
  参与其中的演员——
  主创、配角、甚至工作人员,几乎清一色带着“首尔艺术大学”的烙印。是校友圈子里层层递进、盘根错节的关系网。
  而他姜在勋能站在这里——
  是因为他是黄政民亲自挖掘、言传身教的弟子,是首尔艺大的“自己人”。
  可林允儿呢?
  她是顶级偶像没错,是国民度极高的“少女时代”门面没错。
  但她的关系网、所属的体系……
  根本就不是常规试镜或者公司运作能轻易撬动的。
  姜在勋眼底的震惊和疑问几乎要溢出来。
  他太清楚忠武路核心圈资源的分量,更清楚《喜马拉雅》剧组的筛选标准。
  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和筹码。
  有些事点到即止就好。
  触及边界,便是失礼。
  姜在勋没深究,转而朝做出邀请的手势:
  “走吧,仪式快开始了。”
  林允儿“嗯”了一声。
  跟上他的步伐。
  仪式很快重新开始。
  香火袅袅。
  祈愿顺遂。
  两人并肩站在人群前排。
  随着主创们一起向案桌鞠躬祈愿。
  其实,林允儿这看似闲庭信步走来的身影背后。
  绝非坦途——
  韩登山协会的大额专项捐款为她打开了严弘吉(原型人物)的拜访资格。
  真挚聆听、共情恳谈。
  她赢得了那位英雄队长的一念好感。
  继而。
  她低调奔赴外地。
  在一位受信任牧师的引荐下。
  拜访了朴武宅的遗孀。
  过程无人知晓。
  结果便是林允儿带着那份珍贵的、来自逝者家属的理解和饰演自己角色的情感认同离去。
  最后。
  她通过多年积累的深厚商业价值人脉网,适时表达了“对项目深度契合的兴趣”和“联合营销潜力”。
  无需硬塞。
  这份由情感背书与商业价值共同编织成的理由。
  让这个微小而关键的角色归属。
  水到渠成。
  (本章完)

章节目录